在亞洲的教育制度中給人的刻板印象為考試考試考試
在現實中也的確如此
為何呢?
在現在父母(40歲-50歲)的眼中 成績越高=讀的學校越好=以後的成就越好
只是真的是這樣嗎?
在現在體制中是這樣沒錯 但是這是對的嗎?
現在的社會是需要成績高的學生還是實戰厲害的學生?
不管是公司高層還是底下的員工
如果想要一個公司成長應該是需要有經驗的人
但是一個剛從學校畢業的新血新鮮人會有經驗嗎?
在我看來這方面更加體現出學校在這方面的問題

在我的觀念中 如果想要對一件事情專注學習的話
最需要有的不是對事情的基礎
也不是這件事情有沒有人能不能教我
而是對這件事情的好奇
如果沒有好奇即使我會甚至於有老師又如何?
在我的認知中 好奇=動力

依我的親身的經歷來當例子
我現在是讀資訊工程系
為何我會來讀資工呢?
最初的起因是在我國中時所看到的一部小說
內容大致上是一個年輕的小孩透過看程式語言的書
自組收音機 自己編寫電腦系統 最後自組超級電腦跟國家對抗
很簡單的內容但是對我而言是非常的吸引人的
所以我高職讀資訊科大學讀資訊工程
到這邊你會說"這不是很好嗎你對這件事很好奇阿 應該很有動力學這些東西"
但是我想說我的好奇被教育制度所磨平了
為何呢?
在大一的時候我學了C語言
我學了C++語言的IF、FOR...等的基礎語法
真的讓我很收益良多
但是到了大一下大二大二下
我學了其他語言C# JAVA PYTHON 
你會想說"诶這不是越學越多嗎 不是很好嗎?"
只是你有想過嗎?每個語言一開始都是從IF、FOR開始
每堂課的開頭都是IF、FOR
你學了IF、FOR兩年你還會有好奇嗎?你還會有動力嗎?
沒錯每個課程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變化
但是變化是在其中過後
其中前呢?都是一樣的
如何度過2個月是很難的事情
更何況即使你學會了這麼多的語言你也不知道你能做什麼
沒錯 這邊開始才是重點
我學會了C++、C#、JAVA與PYTHON我竟然不知道我可以做什麼
我有很多的想法,但是我不知道我應該用哪個語言去達成
為何我學會了那麼多的語言我卻不會用?
是我練習的不夠多嗎?
還是我沒有了好奇呢?
我覺得應該是我的好奇沒了
沒了我的好奇我沒有動力去找其他的資料
而且所找的那些資料課堂也不會說到
那我來讀書的用處是什麼?
其實我覺得我讀了3年的資工
我覺得教育的方式應該改成
大一教你C++、C#、JAVA與PYTHON
你會不會想說"一年要學這麼多語言會不會不好 吸收不好"
但是我想說一年教會C++、C#、JAVA與PYTHON的"IF、FOR那些基本的用法"其實並不難
那剩下的時間呢?
應該花半年的時間也就是大二上
教會學生如何找尋你想做東西的資料
剩下的時間是讓學生去做實際作品出來
從做實際物品中學習他好奇的東西
而不是現在的
花兩年學基礎反而什麼都不知道
我好奇的東西並不需要所謂的資料庫
那我花一年去學習資料庫做什麼?
 

arrow
arrow

    堆肥_RUIZH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